我行宜春野 四顾多奇山

导语 宜春的青山秀水,激发了诗人的灵感,使“不暇于为诗”的朱熹诗情勃发,写下众多的脍炙人口的诗篇,给宜春留下一笔宝贵的人文财富。

  朱熹(公元1130年~1200年),字无晦、仲晦,号晦庵,别号紫阳,江西婺源人,绍兴十八年(公元1148年)进士,是南宋著名哲学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。朱熹集理学之大成,发展了关于义理关系的学说,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。其所著《四书集注》对儒家经典的诠释,成为元代以来科举取士的准绳,其流传之广、影响之深,世所罕见。

  朱熹不以诗显,但他的“我行宜春野,四顾多奇山”在宜春可谓是妇孺皆知、广为传诵。朱熹一生三过袁州。第一次是宋孝宗乾道三年(公元1167年)8月,朱熹在门人范念德(字伯崇)、林用中(字择之)的陪同下,由福建崇安县(今武夷山市)前往湖南潭州(今长沙市)访岳麓书院山长张栻(张栻字敬夫,时与朱熹、吕祖谦并称“东南三贤”)。11月23日,朱熹与张栻相别,开始东归崇安,从西往东横穿江西,全程历时28天,得诗二百余篇,汇集成《东归乱稿》。朱熹在自序中说:“自与敬夫别,遂偕伯崇、择之东来,道涂次舍舆马杖履之间,专以诗论问辩为事,盖已不暇于为诗,而间隙之时,感叹触物,又有不能无言者,则亦未免以诗发之。盖自楮州历宜春,泛清江,泊豫章,涉饶、信之境,缭绕数千百里,首尾二十八日,然后到于崇安,始尽月去其橐,掇拾乱稿,才得二百余篇……姑序而存之。”在这二百多首诗中,有60多首涉及江西的地名、风光,其中作于今宜春市境内的近20首。包括:《到袁州》(二首)、《十二月旦袁州道中作》、《同林择之、范伯崇归自湖南,袁州道中多奇峰、秀木、怪石、清泉,人赋一篇》、《清江道中见梅》、《临江买舟》、《芗林》、《过樟木镇晚晴二首》、《赤冈头望远山作》、《次韵择之发临江》、《次韵择之漫成》、《竹节滩》、《舟中晚赋》、《次韵择之将近丰城有作》、《过丰城作》等。“我行宜春野,四顾多奇山”便出自《同林择之、范伯崇归自湖南,袁州道中多奇峰、秀木、怪石、清泉,人赋一篇》中,全诗如下:“我行宜春野,四顾多奇山。攒峦不可数,峭绝谁能攀?上有青葱木,下有清泠湾。更怜湾头石,一一神所剜。众目共遗弃,千秋保坚顽。我独抱孤赏,喟然起长叹!”此诗写作日期当与《十二月旦袁州道中作》相近,应在乾道三年(公元1167年)12月初。

  宜春的青山秀水,激发了诗人的灵感,使“不暇于为诗”的朱熹诗情勃发,写下众多的脍炙人口的诗篇,给宜春留下一笔宝贵的人文财富。

  十余年后,淳熙五年(公元1178年)正月,张栻三弟张杓知袁州,建隐斋,请朱熹题诗,朱熹作《寄题宜春使君定叟张兄隐斋》答之。同年10月,张杓建袁州州学三先生祠,祀周濂溪、二程兄弟。朱熹撰《袁州州学三先生祠记》。

  二十多年后,绍熙四年(公元1193年)十一月,朝庭任命朱熹知潭州、荆湖南路安抚使。绍熙五年(公元1194年)三月,朱熹从崇安出发,取道赣东、赣西各县赴潭州任,路经宜春,在宜春朱熹为曾巩、吕本中帖作跋。同年八月卸任东归,再至宜春,门人刘黻从庐陵来相见问学。朱熹一行前往仰山游览,应宜春学人之请,于仰山大平兴国寺中的四藤阁讲学。

关注更新
返回本地宝首页

热点推荐

最新阅读

反馈